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杂文 > 风雨送春归于震替谁:解读《离骚》中的典故

风雨送春归于震替谁:解读《离骚》中的典故

来源:妍媛杂文网

背景介绍

《离骚》又名《离骚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辞赋之一,全篇共计长约3700字。该作品描写了屈原离开故土、漂泊他乡、寄情天地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刻揭示与抨击。其中“风雨送春归于震替谁”的典故,也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典故解读

“风雨送春归于震替谁”出自《离骚》第13章。“震”指的是华山的别名,华山本来是个好山,但是被商朝末年商纣王招安三千嫡庶后妃所毁掉。屈原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悲惨遭遇有些类似,没有了国土、山川,感到无处安身。屈原认为,中国社会的混乱局面应该由谁来替代?有才能却迟迟无法得到尊崇的人们?文化层面的繁荣发展?还是由社会力量自发地崛起,掌握实权的统治者?

现代意义

“风雨送春归于震替谁”这句典故,对中国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有许多事情发生时,我们总会想着应该由谁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问题,意识到个人本身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又都有一个拼搏的机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社会,从而改变现状。

信息搜索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