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中国将再次降低大熊猫的保护级别,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熊猫是珍稀而又可爱的国宝级动物,其保护,是全世界都非常重视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中国会考虑降低熊猫保护级别呢?究竟该如何保护熊猫才能既达到科学合理,又能达到可持续的效果呢?
据了解,熊猫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环境文化资源,熊猫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同时,熊猫的生存状态也直接涉及到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周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了保护熊猫和熊猫生存所需的生境,中国自1958年开始就采取过一系列保护措施。但熊猫生存仍旧严峻,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如果将熊猫的保护级别降低,将意味着什么呢?很多人认为,这将是保护政策的失败,是对自然保护的不负责任等问题的体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将熊猫的保护级别从“一级”降到“二级”并不意味着中国停止了对熊猫的保护,而是在保护中更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采取引种放归,即通过繁育技术,在其他地区建立新的繁育基地,进行熊猫的科学繁育,然后再将其放回野外生长。这将有利于保护熊猫和其生存所需的生境,同时也能向公众传达一种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
因此,我们应该看清事实,碳酸不应该死盯着保护级别高低,而是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保护的实质。当然,归根结底,政策改革是要遵循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