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同在,乃长春国士也。”这是中国的四大传统名句之一。大概意思是指像太阳和月亮这样固定的存在,才能成就英才。但是,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不是这句名言,而是另外一个和日月同在有关的故事:日月同错。
相传古时候,有两个当地的书法名人,分别是姓日和姓月。他们都出色地掌握了楷书和隶书的技巧,常常在市场上摆摊挥毫泼墨,成为吸引人们围观的焦点。一年的春节时,他们发起了一场比赛,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楷书和隶书来展示才华。哪一个字更漂亮、更流畅,就能胜出。
他们决定用两个相同的字,并且都排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月先出手,他一边考虑着楷书的结构、笔画的技巧,一遍潜心描摹,数十天后,他终于写出了自己认为的最美的楷书。
接下来该日的出场了,他则全神贯注地专心致志,极力描摹每一个笔画的细节,心中默默地念念叨叨:“天下笔墨无出我右”。结果出来的隶书败得一塌糊涂,连比赛都没有用得起来。
傍晚时,他们相遇在市场上,在观众的面前,日看了一眼月的楷书,忽然出了一句:“楷书像他不配隶书。” 这句话让月气急败坏,于是怒气冲冲地跑回家,在花园里院子的那株菩提树下,继续调整自己的隶书。就在这时,突然天空一片漆黑,风急雨骤,眨眼间,菩提树被劈成两半,月也失踪了。
事后,人们在月的书房里发现了他的最后一幅作品,它把楷书的真谛全部融入到了隶书的笔画之中,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风格。很快,这种“日月同错”的风格便成为了书法圈的新宠。
事实上,日月同错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尝试新事物,结合创新的思维,穿越自己的舒适区,发掘出新的领域。正是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进步精神,成就了许多勇敢的人们,也成就了中国的文化遗产。